全球新资讯:黄山:新安江上绘就“绿富美”

黄山市徽州区丰乐河清可见底、鱼游其间,修建于明朝的文峰塔矗立河畔,俯瞰着这条新安江支流。


(资料图片)

10年前,这里是一个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园。两岸居民回忆,因为污染,这条河一度成为臭水河,风一吹,空气里都弥漫着臭味。

改变始于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黄山市通过“关停并转”,工业园关停企业40户,搬迁企业22户,仅支付关停补偿款就超过3亿元。如今的丰乐河,水清景美,成为居民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经黄山市歙县街口镇进入浙江境内,流入下游千岛湖、富春江,汇入钱塘江,全长373公里,其中安徽境内242.3公里,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60%以上。

2012年,在财政部、原环保部的指导下,浙皖两省探路改革,正式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为杠杆,推动上游地区主动保护、下游地区支持上游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为保护好一脉青山、一江秀水、一轴画卷,黄山市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紧盯污染源头实施靶向治理,精准防治岸上、水上和产业三类污染源,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新安江。

为防治工业点源污染,黄山市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抬高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上一个污染环境项目。近年来,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11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特别是投入近60亿元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供热、脱盐、治污“三集中”,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环保成本。

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水质。2015年起,黄山在全省率先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开展化肥施用定额制试点。试点以来,化肥使用量下降20%,农药使用量下降31.3%,高效低残留和生物农药使用率提高到90%。今年,黄山市全面推广“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茶园绿色防控,禁止化学农药进茶园,插放“诱虫黄板”2800万片,同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

水上垃圾曾是新安江治理令人挠头的事。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位于新安江源头,过去该镇村民没有垃圾清运的习惯,垃圾清理全靠河水冲。为保护村庄环境,2016年,该村在生态环保实践中首创“生态美超市”做法,采取“10个塑料瓶兑换1袋黄酒”“5节旧电池或10个农药包装物兑换1包盐”等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保洁和垃圾治理。群众通过变废为宝得实惠,极大改变了村民原来随手丢弃垃圾的不良习惯,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积分”兑出了文明新风尚。如今,345家“生态美超市”覆盖了新安江流域黄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区),每家“超市”年均回收塑料瓶近200公斤、塑料袋9600余只,收集、捡拾废旧垃圾已经成了居民的习惯。

生态环境好了,产业兴起来了。有机茶、泉水鱼、乡村生态旅游,一大批全国叫得响的绿色品牌在黄山诞生,好山好水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年来,通过皖浙两省三轮补偿试点工作,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水清岸绿,上游水质持续保优。目前,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经生态环境部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

从“同饮一江水”到“共护一江水”,新安江正在成为皖浙两地群众的“心安江”。“新安江模式”也走向了全国,在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基础上,桂粤九洲江、闽粤汀江—韩江、冀津引滦入津、赣粤东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长江流域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纷纷建立起来,为全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经验。(记者 李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