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南:细微之处聚成果 紧抓不足促振兴-微资讯

2021年6月,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南溪南,为南溪南乡村振兴赋能提速。工作队到南溪南的两年里,村子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大变化,这是南溪南乡村振兴走出的重要一步。


(相关资料图)

人口外流是许多乡村发展的一大痛点,路通了,人都往外走,如今的南溪南剩下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这让工作队意识到,大刀阔斧的在村里搞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做出最好的成果。工作队全面掌握村子实际情况,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微改造,村容村貌焕新颜。整治村容村貌是改造第一步,工作队带动村民从身边开始共同参与村庄建设。菜地围栏上排放的盆栽,房屋外墙悬挂的鲜花,柴火地到小花园……村民有装饰庭院的传统,庭院美引领乡风美,南溪南借机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评比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其中。吴光树家是南溪南唯一一家省级美丽庭院,远处看,像一个迷你的“小花园”,争奇斗艳的盆栽让人有些目不暇接,院子里的凉亭透露着主人典雅的气质,木凳、茶盏、池塘与微风让人忍不住停留在此。从“一点美”、“一片美”到“处处美”,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更多人开始主动为村子做出“微奉献”。

盆栽悬挂在老旧外墙,别有一番景致。

微改造,传统文化展新风。工作队将环境美化与特色文化结合,绘制豆腐制作工艺墙绘,展现南溪南传统豆腐制作产业特色;把老旧墙壁改造为文化展示墙,呈现南溪南作为渔村的历史风貌;闲置空地“变身”廉洁文化广场,不仅藏住了背后豆腐坊的鼓风机,也展现了南溪南千年古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蕴。豆腐的白与廉洁的清白交相辉映,南溪南将清廉文化和豆腐文化深度结合,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推动清廉思想、清廉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小巷上方电线略显杂乱,陆岩告诉记者,村子将规划落实“电线入地”工作。

微改造,细微之处见真章。破落的围墙重新修葺,杂乱的菜地变身有着“编制”的“一米菜园”,从前无人在意的街巷角落也被打扫干净。重新铺起的青石板路上方,红灯笼随风摇晃,微改造带来的成效,为村子引来了客流,南溪南以崭新的面貌闯入人们的视野。村里小卖部的老板感受最为深刻:“生意比以前是好了哦,他们过来玩的,多少都会来买瓶水,我这小卖部多了一些收入,村里也热闹了一点。”在工作队的引导下,村里一些豆腐坊开始了直播售卖,拓宽了以往的销路,集体公司也在年前卖出一些礼盒装,为南溪南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

豆制品礼盒设计。

乡村振兴工作队入村以来,队员与村干部、村民们共同努力,南溪南发展已见成效,但在成果的背后,南溪南持续发展困难依旧。

特色产业面临发展瓶颈。受家庭传统经营影响,村内豆腐生产规模小而散,产量低,效率低。产品销路窄,村民往往在就近的菜市场售卖豆制品,忽略了品牌打造的重要性。老一辈常说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豆腐生产,往往选择外出打工,传统产业的传承也成了难题。合理规划特豆腐产业,对于巩固南溪南发展成果意义重大。

乡村旅游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数游客出行的重点是在“吃喝玩乐”,而南溪南在这方面的吸引力略显不足。村内尚未开发更多样的游玩方式,目前的旅游路线节点大部分都是文化观光,村内农家乐、民宿产业存在极大空缺,被吸引来的游客大多也是“来去匆匆”,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工作队陆岩告诉记者:“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策限制,南溪南是花山迷窟渐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原有建筑改建困难,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很多创新规划都不能落实。经济效益不明显,村民的积极性也会逐渐被消磨。”

南溪南对岸,风景名胜区内难以进一步开发的居民安置小区。

往前走的路上,看着那还有一段没修好的“崴脚”路,陆岩说,“以后有钱了,我们要把这些路,都铺好。”青石板路不难铺,但乡村振兴的路却还有一段要走,这次的路修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进来。(崔璐璐 桂月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