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融入长三角共绘“幸福圈”

>>核心提示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政务事项一网通办……近年来,合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导入长三角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让更多人享受更多的“同城待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互联互通“轨道上的长三角”

5月中旬,在清溪路和潜山路交口,新合肥西站建设如火如荼。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塔吊林立,工人们正忙着焊接作业。自4月中旬,西侧站房建设进入金属屋面施工阶段以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站房分为两期建设,目前一期西侧站房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主体结构,剩余工程还有西侧站房的主体装修以及自营停车场的施工。”合肥西站项目指挥长肖慧说,“整个自营停车场预计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西侧站房明年6月份左右可实现运营。”

新合肥西站作为合肥市三大客站枢纽之一,建成后将贯通南北,填补合肥西片区大型铁路枢纽的空白。它是合安、合新高铁的起点站,也是合蚌、合福、商合杭高铁的中间站。届时,从合肥通往长三角城市又新添一重要枢纽。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脉络,更是城市对外交流的纽带。合肥不断发力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目前,合新高铁、新合肥西站、合肥新桥机场S1线、沪渝蓉高铁合肥段和铜陵港江北港铁路等都在加快建设。

如今,合肥已与4大直辖市、19个省会城市开行高铁动车,与21个省会城市开行普速列车。从合肥出发,可直达全国133个地级市,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杭州,合肥高铁当日往返长三角城市通勤圈已经形成并不断扩展。

截至目前,合肥铁路通车里程达884.6公里,铁路网密度达772.9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高铁里程524.3公里,高铁网密度达458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铁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位。

共建共享“同城待遇”

“记得几年前还要专门跑去上海看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就诊的市民如是说。

去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相继开诊试运行。今年2月,安徽省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专家全面开诊,专家团队也已陆续进驻。

在家门口就能挂上长三角地区的“专家号”,得益于一体化的“列车”加速迈进。

市发改委长三角合作推进办公室主任牛倚林介绍,近年来,合肥积极导入长三角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并与上海共建儿童、创伤、中医等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除此之外,合肥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对接联通长三角民政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合肥特色的“民政品牌”,在全国率先建成智慧社区示范体系,获批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养老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一。

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据统计,合肥推动高频证照跨区互认,与长三角城市实现了138个政务事项全域通办,与合肥都市圈城市实现280多个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长三角公积金跨省提取也正式上线。今年,合肥将与长三角城市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90个。

时空距离的“缩短”,是心与心距离的不断“拉近”。身处一体化的长三角,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同城待遇”,在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区域发展动能也更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