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皖美答卷|安徽阜南:与水共生产业旺 借水生财有奔头
又是一年火红八月,颍淮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
8月15日下午,在阜南县王家坝蒙洼蓄洪区的郜台乡田间地头,长势正旺的杞柳一望无垠。
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特色产业,成为“中国柳编之乡”,是国内重要的柳编产品集散地。
(相关资料图)
郜台乡柳编产业发展迅速。摄影/邹传科
“我和丈夫是2006年回来创业,现在工厂占地15亩,杞柳种植基地600余亩,先后带动本乡以及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业。”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是阜南县郜台乡柳木加工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张朝玲介绍,柳编产品不仅内销,更对外出口,去年公司出口创收达到6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至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38个国家。
“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张朝玲欣喜地介绍,下半年还将去德国、俄罗斯等参展,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订单,让更多村民能安安心心在这里上班。
柳编产业链条完善,从杞柳种植、采摘、剥皮、泡水、晾晒,再到编织成型,在这里,每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人进行流水线式生产。“以前家庭作坊式生产,现在这里上班,不用再单独购买材料等,按件计酬,平均一天可以挣200元左右。”柳条在手里穿梭,来回间柳筐的雏形渐现,正在忙碌的郜台乡刘店村村民戴明恩说,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种地、照顾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幸福。
郜台乡柳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种植杞柳超过1.1万亩,从过去的“编筐打柳,养家糊口”发展成为涵盖柳、藤、草、铁、布、树等10多个品种的柳木产业经济区,形成了“出口代理商一公司一编织户”一体化的“产、供、销”体系。柳编产业已成为全乡的龙头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创汇的龙头。全乡现已发展柳编企业34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人均年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2022年柳编产品累计出口约5.97亿元。
芡实遍芳塘,迎来收获季。摄影/邹传科
芡实的种植,也是蒙洼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一个缩影。
初秋时节,走在王家坝镇的田间,连片水塘碧波粼粼,莲叶如绿伞轻浮水面。仁超芡实基地迎来了成熟期。看着广阔水域被芡实叶片覆盖得满满当当,基地负责人任超的脸上露出来笑容。“一直到9月底,总共可以收12茬。一天就能收几百斤的鲜芡实。”任超说。
“基地采取芡实、小麦轮作,每年午收开始时,我们就开始进行芡实的提前育苗。等到午收结束,村里会利用提水站和灌溉渠道给田里放水,育好的芡实苗就可以直接播种。”任超介绍,基地目前带动村民务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通过芡实、小麦轮作,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保障了粮食安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消除了焚烧秸秆隐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过治理的庄台,景色怡人。摄影/李博
庄台、保庄圩是淮河治理的产物,不但是一种特殊的防洪工程,更是蒙洼人独特的居住形式。蒙洼蓄洪区内现有王家坝等4个乡镇,共131个庄台、4个保庄圩。
绿树村边合,碧水绕庄台。蒙洼蓄洪区内的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宛若一颗明珠嵌在一片碧野中。沿着缓坡进入庄台,只见屋舍俨然,道路整洁,路边花朵竞相绽放,村民在休闲广场健身聊天,一片安宁祥和的生活场景。
“西田坡庄台原来有124户人家,现在只剩下24户。”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介绍,依托蓄洪区独特的庄台景观和秀美的湿地风光,曹集镇积极谋划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将庄台风景风情变成鼓起村民腰包的红利。
曾经安全保命的行蓄洪区庄台,如今正在舒展幸福生活新画卷。
庄台之上,路面干净整洁,农家院落绿植环绕。摄影/邹传科
因地制宜,变“水害”为“水利”,与水共生,借水生财。阜南县因地制宜发展“五水一牧”适应性农业,探索出“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闯出了一条水患灾害对抗性农业转变为水生态、水财富、人水和谐的生态适应性农业之路。
如今,项目发展好,群众腰包鼓,人居环境优,阜南蒙洼蓄洪区人民用双手“挣”来了红火日子。
关键词: